第961章 吝啬又热烈、理智又愚蠢的忠诚!最亲近的人伤本将最深! (第1/2页)
对于秦、燕二国的决定,赵姜极其震惊!
紧随大惊而来的,便是大喜!
现在的代国比之赵国势大,赵姜留在代国能享受更大的权力和更优渥的物质条件,所以赵姜第一时间就已经决定要继续留在代国。
待到赵姜向代王嘉表达了他的坚定后,代王嘉必会更加认可他的忠诚,并以高官厚禄为谢礼。
若是哪天代国亡了,赵姜扭头就能投奔赵王迁,彼时赵王迁难道能苛待了赵姜不成?
代王嘉是赵姜的族侄,赵王迁也是赵姜的族侄,这可都是实打实的实在亲戚,仅凭这份血脉关系赵王迁也不能苛待了赵姜!
更重要的是,赵姜这一脉仅有兄弟三人,大哥二哥都为赵国战死沙场,仅剩他这一根独苗苗哭着跑回家,凭借他这一脉对赵国的苦劳与牺牲,赵王迁也不敢苛待他!
所以赵王迁重立赵国对于赵姜而言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他能不开心才怪呢。
可惜,身为王室子弟的人只有赵姜,而无李牧。
跌坐软榻,李牧苦涩喃喃:“本将本以为大王被俘,赵国便亡。”
“本将却不曾想到,秦文信侯还朝的第一条谏言就是将大王送往燕国。”
“彼时本将不解此举深意,以为秦国乃是意欲折辱大王,本将还因此颇恨秦国,欲为大王报仇。”
“却未曾想,秦国竟是会令燕国于此刻礼送大王回返、以存亡继绝之名助我大赵复国!”
即便是以李牧的政治智慧也能看得出,燕国帮助赵国复国不过是秦国的任务罢了。
赵国复国,既能让本就并不宽阔的东北地区愈发混乱,又能削弱代、燕两国,更能让代国的处境变得极其尴尬、代王正统之名不存。
而秦国不亲自出面,则只是为了避免日后秦国灭赵之际让天下人认为大秦出尔反尔而已。
但此举却也愈发鲜明的表露出了秦国统一天下的决心和迫切,让天下人都能看得出代、燕、赵三国的处境有多危险!
代国迫切的需要李牧去保护社稷,赵国也迫切的需要李牧去保护社稷,但李牧只是一个人,他没办法把自己切成两个用!
李牧迷茫又无措的喃喃低呼:“本将该如何自处!”
“本将究竟应该为哪位君王而战?”
“本将究竟是代臣,还是赵臣!”
“本将该怎么做才能不负先王恩义?!”
李牧是忠诚的,但他的忠诚与后世鼓吹、赞扬的忠诚并不相同。
李牧不忠于代王嘉,也不忠于赵王迁,甚至不忠于赵国社稷,更不会因为谁坐上了王位就忠诚于谁。
李牧只效忠于赵孝成王丹和赵悼襄王偃对他的恩义!
李牧的忠诚吝啬而又理智!
在李牧看来,李牧一人性命已可全恩义,完全不需要让他的家眷也为赵而死。
所以即便原本历史上的秦赵关系更加恶劣,李牧围歼秦国上将军、一拳险些锤碎嬴政的统一梦,王翦屡杀李牧心腹爱将、挑拨离间,秦赵之间仇深似海,都把对方视作头号大敌,天天盘算着怎么弄死对方。
但李牧依旧在赵王迁登基后不久就把长子李泊连同李泊的三个儿子一起送往大秦,一边猛攻大秦一边拜托身在大秦的李氏族人举荐李泊于大秦出仕,及至唐朝时期,李泊的后人竟已繁衍发展成为五姓七望之一!
李牧的忠诚热烈又愚蠢!
赵王丹拜托李牧为他的儿子而战,赵王偃也拜托李牧为他的儿子而战,李牧都应下了。
那么在李牧看来,哪怕豁出这条命也要实现他的诺言!
所以即便是廉颇的前车之鉴近在眼前,廉颇给出的参考答案就在手边,即便猜到赵王迁有心杀他,李牧依旧试图用他那蹩脚的辩才去为自己解释,而不是如廉颇一般领兵突围、转投别国。
所以即便李牧对代地有着极强的掌控力,即便知道代王嘉于代地立国对于李牧而言有百害而无一利,李牧依旧心甘情愿的让渡了代地权力、罢免了很多久随于他的心腹,把他殚精竭虑经营数十年的代地献给了代王嘉。
但李牧万万没想到,他的忠诚遇见了一个巨大的BUG。
需要他为之死战的赵王偃的儿子变成了俩!
且这两人还是敌非友!
无论选择为哪一方而战,李牧都报答了先王恩义,但又都没能全数报答。
这个BUG让李牧的忠诚观都动摇了!
赵姜闻言心里一慌,赶忙劝说:“武安君切莫有如此想法。”
“大王极其看重武安君,非但擢武安君为上将军,更是对武安君信任有加。”
“武安君北伐、攻秦之际,无论武安君有什么需求,大王都会竭尽全力的去实现。”
“武安君焉能不忠于大王?”
李牧苦涩轻叹:“然!”
“大王乃是先王废太子。”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