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51章 不让写正史?那我们可就写野史了哦!本将所求,天下和平! (第1/2页)
背负着全国的希望,栗恪率领五百卫兵离开了令支塞,奔赴秦军大营。
燕国史官们梗着脖子想与栗恪同往,秦国史官们削尖脑袋想钻进大帐,欲以手中竹简记录下这事关燕国存亡、事关天下大局发展、甚至可能成为战国历史里程碑的一次游说。
但无论是秦国史官、燕国史官,亦或是燕国使臣团的随行人员都没能随栗恪一同进入秦军大帐。
他们只能眼睁睁看着栗恪于一月二十五日日中(11:00)昂首挺胸的踏入了秦军大帐。
于一月二十六日日昳(13:00)方才面色潮红、脚步虚浮的走出了秦军大帐。
环顾一双双急不可耐、忐忑担忧的目光,栗恪先是面向秦军大帐拱手一礼,而后转身面向燕国使臣团,振奋高呼:“秦长安君实乃仁义君子,不愿见苍生苦楚。”
“秦长安君已应允我大燕请求,将亲率秦军精锐北上渔阳郡,调停燕、代之战,予万民以生息之机!”
“我大燕,不会亡!”
听着栗恪的呼声,所有燕国使臣尽数激动的高呼:“下官为相邦贺!”
“我大燕,不会亡!!!”
震耳欲聋的声浪向栗恪扑面而来。
亢奋之情退去的栗恪再难支撑己躯,顺着这声浪便仰面向后栽去!
“相邦!”
“相邦可无恙乎?!”
“秦军之中可有医者?本官不吝重金,只求寻得医者诊治我大燕相邦!”
燕国使臣们惊慌失措的扑向栗恪,七手八脚的把栗恪抬向空地,苦苦哀求秦军为他们寻找医者。
两国史官和爱好史学的臣子将领们却是犯了难。
代国非但不曾为处于同盟状态的齐国复仇,反倒是巧取豪夺故齐青壮,更是调转矛头攻打另一个同盟国燕国,迫使燕国不得不向处于盟而同攻状态的秦国求援。
秦长安君搁置秦燕之仇、秦燕之战,以敌国主帅身份北上调停代、燕两名盟国之间的战争。
秦长安君此次出征,不只是改写天下大势的一次出征,更是进一步践踏盟约神圣性,让天下人都更无法信任盟约的重要事件,日后各国合盟、为敌之际很可能会提及此事为例。
如此重要且意义巨大的历史节点,他们必不可能视而不见,但他们该怎么写?
栗恪究竟是怎么说服嬴成蟜的?他们半点都不知道啊!!!
“因燕太子丹遣刺客刺杀秦王一事,秦长安君恨燕深矣,燕相恪究竟是用了何等手段、又是说了什么言辞方才能让秦长安君放下心头成见,甘愿亲自率军调停代、燕之战?”
“燕相恪昨日日中便已入中军大帐,今日日昳方才出营,久闻秦长安君轻视女色,若非韩夫人趁其不备为其纳了小星,长安君府恐无女眷,再看燕相恪这脚步虚浮的模样,难不成燕相恪他出卖了……”
“嘶~~~慎言!慎言!汝欲死乎?!某倒是以为燕相恪乃是趁帐中独秦长安君与燕相恪二人之际,拔剑胁迫秦长安君,二人僵持一日有余,秦长安君方才妥协!”
“汝听听汝在说些什么!那可是阵斩敌将、冲锋陷阵的秦长安君!其勇虽逊于都尉角,其一身勇武亦不可小觑,若仅只秦长安君与燕相恪独处一室,该胆寒的人合该是燕相恪才是!”
“诸位切莫忘记史家风范,必当如实记录才是!”
史官和史学爱好者们背着人群嘀嘀咕咕,发散思维揣测着大帐内发生的一切。
最终,史官们取出竹简,齐齐写就一行文字:
【栗恪说秦,使长安君兴兵止战。】
一件足以改写天下格局的大事,被区区一根竹片所承载。
但短短十二个字如何能抒发史官们激荡的情绪?
几名史官对视一眼,不约而同的浅笑欠身,退至远处,拿出另一卷竹简挥毫泼墨。
而在更远处,那些没有史家风范包袱的史学爱好者们更是双眼放光的下笔连连,短短时间竟已写就了半卷华章!
在短短一刻钟的时间里,不知多少条或是慷慨激昂、或是妙语连珠、或是少儿不宜的小道消息被编造而出,又会在几十几百年后被史官采信,成为载入正史的一段佳话。
没人知道。
中军大帐内的嬴成蟜没有被醍醐灌顶后的豁然开朗,也没有被剑刃威胁后的羞恼后怕,更没有刚穿好下裳的贤者姿态。
有的,只有连着好几个酒嗝。
“嗝~”
又打了一个充满酒气的嗝,嬴成蟜接过卦夫递来的山楂梅子陈皮醒酒汤,仰头灌入腹中。
“呼~”
吐出一口满足的白雾,嬴成蟜晕晕乎乎的说:“栗相不愧是混迹燕国官场一生的老臣。”
“酒量果真雄厚!”
“本将竟是险难敌之!”
卦夫笑道:“栗相之所以能千杯不醉,不过是因良驹遇伯乐、贤臣识明主,情不自禁、欣喜难耐,故而贪杯不愿醉而已。”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