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2 杨广X李世民-280 木诏 (第1/2页)
280木诏
李世民出了太原城,沿着汾水向东而行。策马奔跑了一个时辰有多,便勒停坐骑稍作歇息。他下马坐在河边,伸手捞起河水洗擦手脸各处——虽然中秋已过,但秋老虎的余威犹在,他刚才跑了那么一段路,已是热得满额是汗,将清凉的河水泼到脸上,既是洗去汗水,也是冲去暑热之意。
他捞起河水的时候,河面一块木头随着水流漂到他跟前,被他的手挡住而停在那里。他随手捡起那木块,又随手的抛开。可是那木块漂啊漂的,又移至他手边停下。他又拿起那木块,正要再次抛开,忽然觉得手指触碰之处,能感到那木块上凹凹凸凸的似乎刻着什么。他把那木块拿到眼底,仔细一看,果然那木块上确实是刻了东西,而且……是字!这显然不可能是木块天生而成,只可能是有人故意而为。他把眼睛凑得离那木块更近,在阳光之下逐字逐句地辨认那文字的样子。终于,当他把那木块上的字都辨认出来之后,不觉倒抽一口冷气,双眼向着西北方向眺望过去。
原来,那木块上刻的竟然是一份皇帝的诏书!
据那诏书所说,皇帝在洛阳过了中秋之后,就带着一众随驾的皇子廷臣向北而行,用意是巡视与突厥接壤的北方边境,大概也有着向突厥示之以威的用心。不料突厥没有被这大隋皇帝的“示威”之举所震慑,始毕可汗反倒是尽倾全国几十万兵马潜伏在皇帝北巡的路线之上,只等皇帝经过的时候突施偷袭,好把这大隋天子生擒活捉。幸好始毕可汗的可敦乃大隋嫁到突厥去和亲的义成公主,她得知此事,赶紧派亲信飞骑前去报警。仓皇之间,皇帝与一众随行的大臣只来得及就近跑进雁门郡的关城之内,据城拒守。
可是突厥大军早有预谋——事实上,今年三四月之时始毕可汗遣颉利、突利等人前去觐见皇帝,就是以此为名前去长安探查皇帝身边的护卫兵力的虚实——,这时虽然偷袭之计未能得逞,却也不肯就此罢手,几十万铁骑把雁门重重围困,竟是围了个水泄不通,皇帝一连派了几支军队出城试图突围而出向外报信,却都惨遭全军覆没之灾。
连皇帝被困的消息都传不出去,更不要说护卫圣驾突围了。一众君臣正在愁眉不展之际,终于有人想出一条妙计,就是在木块上刻写诏书,诏命天下各地前来雁门勤王,然后将之投入汾水之中。如此一来,木诏随水流出雁门,被人捡到了就能把这里的消息传将出去。
李世民在看完这木诏的那一瞬之间,只想立时就带着这份木诏打马返回太原城内,向父亲李渊禀报此事——姑且不论他挂怀皇帝安危之私心,便是在公而论,父亲如今是太原留守,雁门郡也在其职权管辖的范围之内,如果皇帝竟然在那里被突厥所俘、甚至所杀,朝廷追究起来,父亲首当其冲就要遭到处罚、甚至是处死!然而,他回心一想,又觉得此举不妥。
父亲看到我拿着木诏回去,他又该疑心我与皇帝仍有千丝万缕、藕断丝连的关系了。他怀疑我也罢了,若竟是因此而甚至不相信这木诏所说是真有其事,哪怕只是略为耽搁了勤王救驾之事,那都是既害了皇帝,又害了父亲。不,这木诏万万不能经我之手交给父亲!我应该把木诏就近交给地方官员,由他们上呈给父亲这上司。只要我不向那些地方官员透露我的真实身份,父亲就不知道这木诏其实是我捡到的。至于救援皇帝之事,我还是自己直接奔赴雁门,仍是不要透露我的真实身份,以平民白丁之身投进其中一支就在雁门附近的军队之中效命,那才是两全其美之举!
他想清楚了此事的关窍,便赶紧飞身上马,直奔附近的楼烦郡,在郡衙之外击鼓,引得衙役出来问他什么回事。他将那木诏呈上,也不留下自己的名字就转身而去。他知道衙役见到木诏上的内容如此重大紧急,肯定会立即呈给上司,应该在今天之内这木诏就能呈送到太原的父亲手里,这比他自己折返太原所费的时间其实也不会长多少。
把木诏送到楼烦之后,李世民又打马急跑,日夜兼程直奔雁门。将到忻口,他便在路上遇到了一支正赶赴雁门勤王的隋军,是由屯卫将军云定兴统领的。他于军门之外报名投军,报称自己的名字是“李民”,还谎称已年满二十。那负责募兵的行军司兵见他长得身材高挑、膀阔腰圆,完全没有猜疑到他竟然连十六岁都还没满,就把他收纳了进来。
(本章未完,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